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

2-2-3能協助學校教師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及教材教法發展,並落實應用於教學。-108課綱素養導向的單元課程設計(一)

 
要設計以素養為導向的課程,必先了解什麼是素養,在蔡清田教授做為國內核心素養的研究者、課綱研修的參與者,其在2014出版的國民核心素養: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
「素養」,同時涵蓋competence及literacy的概念(蔡清田,2014:2-3),是指一個人接受教育後學習獲得知識(knowledge)、能力(ability)與態度(attitude),而能積極地回應個人或社會生活需求的綜合狀態。素養中擇其關鍵的、必要的、重要的,乃為「核心素養」。
轉化到總綱(教育部,2014:3)中,意指:
      「核心素養」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,所應具備的知識、能力與態度。「核心素養」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,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,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。
      綜整相關文獻及討論後,核心素養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「終身學習者」,並與「自發、互動、共好」的基本理念相連結,提出「自主行動」、「溝通互動」及「社會參與」等三大面向,三大面向再細分為九大項目:「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」、「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」、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」、「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」、「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」、「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」、「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」、「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」、「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」。其核心素養的內涵,如圖所示:

上述意涵及圖像而言,「素養」具有下列特性:
1.「核心素養」承續過去課程綱要的「基本能力」、「核心能力」與「學科知識」,但涵蓋更寬廣和豐富的教育內涵(蔡清田,2014)。亦即除了重視知識、技能之外,亦強調情意態度的層面。
2.素養可界定為「knowledge × experience × power of judgment」(洪裕宏,2008),素養既是為了「因應社會之複雜生活情境需求」(蔡清田,2014:13),其學習就須將知識、技能、態度與「生活情境」緊密結合,以臻至理解的、有意義的學習狀態。
3.素養的學習具有跨領域的性質,並不以單一領域為限。舉例而言,「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」固然與藝術領域緊密關連,但它亦可透過語文課文賞析、數學幾何運用、自然生態觀察、社會文史實察或公民參與等等而獲致;它是透過各領域、各階段的課程及教學設計而習得。
4.素養的學習並非靜態的、單向性的接收,更重要的是「透過力行實踐」的學以致用。換言之,它是「做中學/學中做」的靈活運用、整全表現與反思辯證。
5.素養在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,並使其成為終身學習者。就此而言,之前的教育改革多以「競爭力」為鵠的,此波課綱是以學習者之主體陶養為宗旨,視教育本身即為「目的」,而非僅止於做為提高競爭力的「手段」。社會競爭力不是不重要,但它不應是教育的「目的」,教育的目的即在成人之美,當我們把學生素養陶養好了,他自然就有競爭力;換言之,競爭力是教育的「結果」,而非教育的「目的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